【成语脍炙人口中的脍炙原本是什么意思】“脍炙人口”是一个常见的成语,常用来形容文章、言论等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但很多人对“脍炙”二字的本义并不清楚,甚至误以为是“美味可口”的意思。其实,“脍炙”在古代有其特定的含义,了解它的原意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理解这个成语的来源和内涵。
一、
“脍炙”原指两种食物:脍是指细切的肉,炙是指烤肉。在古代,“脍炙”是较为珍贵的食物,常用于宴席或祭祀,象征着美味与尊贵。后来,“脍炙人口”被引申为“被人广泛传诵、喜爱”,成为形容作品或言论广受欢迎的成语。
虽然现代人多用其引申义,但了解其原始含义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汉语文化中饮食与文学之间的联系。
二、表格展示
概念 | 原意 | 引申义 | 说明 |
脍 | 细切的肉,多指生食 | - | 古代的一种美食,常见于贵族宴席 |
炙 | 烤肉,尤其是烤羊肉 | - | 也是古代重要的食物之一,象征地位 |
脍炙 | 生肉与烤肉的合称 | 广为流传、广受喜爱 | 原本指美味佳肴,后引申为广受欢迎的作品或言论 |
脍炙人口 | 指作品或言论广受欢迎 | 形容广为流传、为人所知 | 出自《孟子·尽心下》,原意为“人人喜欢吃的食物” |
三、结语
“脍炙人口”虽常用于形容文学作品或言论的流行程度,但其字面意义却源于古代的饮食文化。通过了解“脍炙”的本义,我们不仅能够更准确地使用这个成语,也能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中饮食与语言之间深厚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