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斥陟是什么意思】“斥陟”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语,常见于古代文献或文言文中。它由“斥”和“陟”两个字组成,分别有其独立含义,组合在一起则形成特定的语义。以下是对“斥陟”一词的详细解释与总结。
一、词语解析
- 斥:在古汉语中,“斥”有多种含义,如“斥责”、“排斥”、“贬谪”等,常用于表示对某人或某事的批评或惩罚。
- 陟:意为“登高”、“提升”或“晋升”,多用于形容职位或地位的上升。
因此,“斥陟”可以理解为“被斥责后又得到提拔”,即先受到批评或贬低,随后又被重新重用或提升。
二、使用场景
“斥陟”一词多见于古代史书或文学作品中,常用来描述官员因某些过失被贬,后又因表现良好或政治需要被重新启用的情况。例如:
- 《资治通鉴》中曾有类似用法,描述某位官员因直言进谏被贬,后又因功绩显著而被重新任用。
- 在古代官场文化中,“斥陟”反映了权力更替、人事变动的复杂性。
三、总结表格
词语 | 含义 | 用法场景 | 举例 |
斥 | 贬责、斥责、贬谪 | 表示对人或事的批评、惩罚 | “斥其不忠” |
陟 | 升职、升迁、登高 | 表示地位或职务的提升 | “陟为尚书” |
斥陟 | 先被斥责后又被提拔 | 多用于古代史书或文学作品 | “虽遭斥陟,终得重用” |
四、结语
“斥陟”一词虽不常见,但在古代文献中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它不仅体现了古人对人事变迁的观察,也反映了官场中的复杂关系。了解这类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