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张九龄古诗解释】《感遇》是唐代诗人张九龄所作的一组五言古诗,共十二首,内容多为抒发个人情怀、感慨时事、寄托理想。这些诗情感真挚,语言质朴,体现了张九龄作为一代名相的胸襟与气度。
以下是对《感遇》一诗的简要总结与解释,并以表格形式呈现关键信息。
一、诗歌背景与主题总结
张九龄生活在唐朝开元年间,是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的《感遇》诗多写于仕途失意或对现实不满之时,借自然景物抒发内心情感,表达对人生、仕途、国家命运的思考。诗中常以“兰桂”、“松柏”等高洁之物自喻,表现出清高不屈的精神。
二、《感遇》一诗解析(以第一首为例)
原文:
```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非人设。
```
解释:
- 兰叶春葳蕤:春天里兰花叶子茂盛繁密。
- 桂华秋皎洁:秋天里桂花洁白芬芳。
- 欣欣此生意:它们生机勃勃,自然生长。
- 自尔非人设:这种美好并非人为安排,而是自然天成。
这首诗通过描绘兰桂在不同季节中的美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也暗含了对自身品格的追求——如兰桂般高洁、自然、不为外物所动。
三、《感遇》主要诗句及释义对照表
诗句 | 释义 |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 春天的兰叶茂盛,秋天的桂花洁白芬芳。 |
欣欣此生意,自尔非人设。 | 它们生机勃勃,自然生长,非人为安排。 |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 草木自有其本性,何必等待美人来采摘? |
高枝已倾侧,幽姿尚孤洁。 | 高处的枝条已经倾斜,但姿态依然清高纯洁。 |
由来不择地,结根在空山。 | 从来不受环境限制,根扎在空旷的山中。 |
四、诗歌风格与思想内涵
- 风格: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善于借物抒情。
- 思想:强调自然本性,反对虚伪与迎合;表现了诗人高洁的人格追求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影响:张九龄的《感遇》诗对后世文人影响深远,成为咏物抒怀的经典之作。
五、总结
《感遇》是张九龄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创作的一组优秀诗篇,不仅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反映了他高尚的思想情操。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人生、仕途、理想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如需更多关于《感遇》其他篇章的详细解读,可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