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认不讳是甚么意思】“供认不讳”是一个常见的法律或口语表达,常用于描述一个人在面对指控或调查时,坦白承认自己的行为或过错。虽然这个词听起来有些正式,但其含义并不复杂。以下是对“供认不讳”的详细解释和总结。
一、
“供认不讳”是指当事人在面对调查、审讯或指控时,主动承认自己的行为或错误,并且没有否认或辩解。这里的“供认”指的是承认事实,“不讳”则是指不回避、不隐瞒。该词多用于法律、公安、纪检等正式场合,表示当事人态度端正,愿意承担责任。
需要注意的是,“供认不讳”并不一定意味着完全无罪,而是强调当事人对事实的承认。有时候,这种承认可能是在压力下做出的,也可能是在充分了解后果后自愿作出的。
二、表格对比说明
词语 | 含义 | 使用场景 | 是否带有负面色彩 | 是否需要承担后果 |
供认 | 承认事实 | 法律、调查、审讯 | 中性 | 是 |
不讳 | 不隐瞒、不回避 | 正式场合、书面语 | 中性 | 是 |
供认不讳 | 承认并坦白,不回避 | 法律、公安、纪检 | 中性 | 是 |
三、常见用法示例
1. 警方通报中:
“嫌疑人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2. 法庭审理中:
“被告在庭审中对指控内容供认不讳。”
3. 新闻报道中:
“某官员在接受调查时供认不讳其违规行为。”
四、注意事项
- “供认不讳”强调的是“承认”,而不是“悔过”或“道歉”。
- 在法律程序中,供认可能影响量刑,但不能代替证据。
- 有时“供认”可能是出于压力或利益交换,需结合具体情境判断。
五、总结
“供认不讳”是一个较为正式的表达,适用于法律、调查等严肃场合,表示当事人对事实的坦白和承认。它不仅体现当事人的态度,也对案件的处理起到重要作用。理解这一词语的准确含义,有助于更好地把握相关事件的性质与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