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孟子的一篇议论文,出自《孟子·梁惠王上》。这篇文章通过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阐述了“仁政”思想,强调施行仁政、关心百姓疾苦的重要性。由于其语言精炼、思想深刻,成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也是高考语文中常考的文言文篇章之一。
在备考过程中,掌握其中的常考默写句子对于提高语文成绩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一些在历年考试中频繁出现的经典句段,考生应重点记忆和理解:
1.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这句话表达了梁惠王自认为对国家尽心尽力,但孟子指出他并未真正实行仁政。
2.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梁惠王在灾荒年份采取的应对措施,体现了一定的治国思路,但孟子认为这并非真正的仁政。
3. “王好战,请以战喻。”
孟子用战争作比喻,引导梁惠王思考治国之道,语气委婉而富有智慧。
4.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这是孟子提出的“仁政”基础之一,强调顺应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
5.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孟子描绘了理想社会的生活图景,强调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平衡。
6.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这句话体现了孟子对教育和道德教化的重视,是仁政的重要组成部分。
7.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虽然这句话并非直接出自《寡人之于国也》,但在相关阅读材料中常被引用,表达儒家“推己及人”的思想。
8.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这是文章的结尾句,意思是如果君主不归咎于年成,天下的百姓就会来归附。这是孟子对仁政最终效果的总结。
以上这些句子不仅是考试中常见的默写题内容,更是理解孟子思想的关键所在。建议考生在背诵的同时,结合上下文进行深入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做到知其意、明其理。
总之,《寡人之于国也》作为一篇思想深刻、语言优美的经典散文,值得每一位语文学习者反复研读。掌握其中的常考默写句,不仅能提升语文成绩,更能加深对儒家思想的理解与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