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鳏寡孤独出自哪篇文章】“鳏寡孤独”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用来指代社会上最需要关怀和帮助的弱势群体。它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的经典文献中,具有深厚的文化背景和道德含义。
一、
“鳏寡孤独”一词最早见于《礼记·礼运》篇,是儒家思想中关于社会公平与仁爱的重要体现。该词分别指:
- 鳏:丧妻的男人;
- 寡:丧夫的女人;
- 孤:孤儿;
- 独:无子女的老人。
在古代,这些人群被认为是社会中最需要救助的对象,因此“鳏寡孤独”不仅是一个描述性的词语,更是一种道德责任和社会义务的象征。
二、表格展示
| 词语 | 含义 | 出处 | 背景说明 |
| 鳏 | 丧妻的男人 | 《礼记·礼运》 | 古代社会中失去配偶的男性 |
| 寡 | 丧夫的女人 | 《礼记·礼运》 | 失去丈夫的女性,常需社会救济 |
| 孤 | 孤儿 | 《礼记·礼运》 | 父母双亡或失依的孩子 |
| 独 | 无子女的老人 | 《礼记·礼运》 | 没有子孙赡养的老年人 |
| 鳏寡孤独 | 总称 | 《礼记·礼运》 | 社会中最需要关爱的弱势群体 |
三、延伸理解
《礼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儒家经典之一,其中《礼运》篇主要探讨了理想社会的构建方式,强调“大同世界”的理念。文中提到“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体现了儒家对社会公平与人道主义的追求。
“鳏寡孤独”不仅是对特定人群的描述,更是对国家和社会责任的一种呼唤。在今天,这一概念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应更加关注弱势群体的权益与福祉。
通过了解“鳏寡孤独”的出处与内涵,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也能从中汲取精神力量,推动社会向更加公正与温暖的方向发展。


